当代克罗地亚

当代克罗地亚国家的创建过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的共产主义危机、民主运动的加强和多党制的恢复。事实证明,从波罗的海到亚得里亚海的这些运动都支持民众的自决要求,这反过来又导致了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及其联邦组成部分的独立。在克罗地亚,这个过程有很多细节,而且与克罗地亚人民的意愿相反,它并没有和平进行。对于克罗地亚人民来说,争取民主的斗争也意味着为克罗地亚国家而战。

争取独立的斗争

1980年铁托总统去世后,南斯拉夫陷入经济和社会危机;各共和国领导人在国家组织、政治多元化、各共和国经济等问题上再次发生政治对抗。各种民族需求得到加强,另一方面,单一的南斯拉夫主义也是如此,特别是在塞尔维亚、一些联邦机构和南斯拉夫人民军的高层。

1991年在斯拉沃尼亚的南斯拉夫人民军坦克。
1991年8月,克罗地亚人从东斯拉沃尼亚的埃尔杜特(Erdut)和达利(Dalj)撤离。
1991年10月7日,南斯拉夫人民军空袭萨格勒布。
1991年对杜布罗夫尼克的袭击。

1989年底,克罗地亚共产主义者联盟领导层中的改革派势力盛行,导致了第一次自由多党选举的举行。1990年4月和5月的选举中,一个保证保护国家利益的政党——克罗地亚民主共同体,赢得了胜利。克罗地亚民主共同体领导人弗拉尼奥·图季曼(Franjo Tuđman)在议会中当选为克罗地亚社会主义共和国主席团主席。随后通过了新宪法(1990年12月22日),全民公决后(1991年5月19日)通过了《克罗地亚独立宣言》,宣布克罗地亚共和国为主权独立国家(1991年6月25日)。随后通过了关于终止与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其它共和国和地区(即南斯拉夫作为一个实体)的国家法律联盟的决定(1991年10月8日)。

随着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共和国的解体和危机的加剧,以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Slobodan Milošević)为首的塞尔维亚政治领导人实施了大塞尔维亚政策,呼吁所有塞尔维亚人在战斗中团结起来。通过操纵在克罗地亚塞族人的地位,1990年7月底和8月,米洛舍维奇鼓励和支持塞尔维亚极端分子的叛乱。他们于1990年7月25日宣布了《塞尔维亚人民主权和自治宣言》,于1990年12月21日宣布《塞尔维亚克拉伊纳自治区》,而于1991年4月1日宣布克拉伊纳自治区脱离克罗地亚并并入塞尔维亚。

1991年11月的武科瓦尔,在经历了南斯拉夫人民军和塞族准军事人员长达三个月的围攻之后,饱受战争蹂躏的武科瓦尔是二战以来欧洲受灾最严重的城市。
武科瓦尔沦陷后的流离失所者。
位于斯卢尼(Slunj)的联合国维和部队总部。
受联合国保护的地区(UNPA),1992–1995年。

1991年3月,随着南斯拉夫人民军对塞族叛变日益增加的支持,武装冲突爆发。1991年6月26日,议会通过了《国防法》,克罗地亚武装部队据此组建。他们比南斯拉夫人民军弱得多,而南斯拉夫人民军在1990年没收了本应用于克罗地亚领土防御的武器。从1991年8月开始,最初的小规模冲突演变成南斯拉夫人民军、塞尔维亚和黑山的直接侵略,因此克罗地亚被迫发动一场称为卫国战争的防御战。到1995年底,克方约有1.4万名士兵和平民在这场战争中丧生。

从1991年底开始,约26.5%的克罗地亚(约1.5万平方公里)被塞族叛军控制;在该领土的一部分宣布成立"塞尔维亚克拉伊纳共和国"(1991年12月19日)。克罗地亚人民受到恐吓和并被驱逐出境;由于武装冲突,到1991年底大约有55万人流亡,后来又有20万来自波黑的难民。

1991年秋天,克罗地亚的几个城市(温科夫齐、奥西耶克、卡尔洛瓦茨、锡萨克、戈斯皮奇、扎达尔、希贝尼克、杜布罗夫尼克等)遭到大炮和火箭弹袭击。武科瓦尔受到的破坏尤为严重,从1991年8月底到11月中旬,约2000人(其中约1100名平民)在南斯拉夫人民军和塞尔维亚准军事部队的袭击中丧生。虽然塞尔维亚军队最终攻入了武科瓦尔,但由于其英勇的防御,它成为了克罗地亚争取独立斗争的象征。

克罗地亚共和国总统弗拉尼奥·图季曼与联合国前南斯拉夫问题特使明石康。
在萨格勒布的主广场庆祝克罗地亚加入联合国(1992年5月22日)。
1995年5月1日至2日闪电行动期间的克罗地亚士兵,在此期间解放了西斯拉沃尼亚。
1995年8月4日至7日,普利特维采湖的克罗地亚士兵,在风暴行动中普利特维采湖被解放。

为解决南斯拉夫危机,欧共体于1991年9月召开和平会议,其仲裁委员会于1991年11月29日得出结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共和国"处于解体过程中"。因此,欧共体成员于1991年12月16日决定承认各南斯拉夫共和国在现有边界内的独立,条件是它们履行某些民主原则。1992年1月15日,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的独立得到承认,并于1992年5月22日获准加入联合国。

经过大约15次失败,克罗地亚军队与南斯拉夫人民军于1992年1月2日达成了休战协议。这使联合国能够在克罗地亚开展和平行动。在叛乱地区和一些邻近的受冲突影响的地区建立受联合国维和部队保护的联合国保护区(UNPA),另外还建立了一条非军事化地带(所谓的粉红区)。南斯拉夫人民军撤出克罗地亚,并为波黑的塞尔维亚军队提供战略支持,那里的战争于1992年4月初爆发。那场战争使克罗地亚捍卫其独立的地缘政治和战略环境进一步复杂化,因为在克罗地亚的反叛塞族人和在波黑的塞尔维亚军队协调军事行动,并在政治意义上与自封的塞族共和国结盟。

克罗地亚民主共同体及其总统候选人弗拉尼奥·图季曼(1997年再次当选)在1992年8月的议会和总统选举中获胜。从1990年5月到1999年底去世时,图季曼一直是克罗地亚国内外政治的关键人物。

90年代上半叶克罗地亚的军事和政治事件大多与波黑密切相关。克罗地亚人和波斯尼亚人的联合抵抗伴随着分歧和争端,并在1993–1994年演变成武装冲突。在美国的影响下(1994年3月18日签署华盛顿协定),克罗地亚与波黑(波斯尼亚)领导层建立了战略联盟。1994年,克罗地亚还与美国签署了《国防和军事关系合作备忘录》。随后,克罗地亚军队在波黑西部的军事行动取得成功,这也削弱了塞尔维亚叛军在克罗地亚的地位。

叛军领导人拒绝了克罗地亚和国际社会提出的和解结束克罗地亚战争的倡议(1995年1月拒绝了塞族人口占多数的地区的广泛自治计划)。一系列谈判失败后,克罗地亚于1995年通过军事手段夺回了大部分被占领土——在称为闪电行动(5月1日至2日)的有限行动和称为风暴的更广泛行动(8月4日至7日)中,其中塞尔维亚叛军被彻底击败。随着他们向波黑和塞尔维亚撤退,塞尔维亚人口大量外流——据估计,在风暴行动期间,超过15万名塞尔维亚人离开了克罗地亚。风暴行动也是由波黑发生的事件引起的:塞尔维亚军队不顾联合国的监视,对斯雷布雷尼察的波斯尼亚人进行种族灭绝,并威胁要在克罗地亚边境附近的比哈奇重复犯罪。

在这些军事行动之后,克罗地亚唯一仍处于占领之下的地区是与塞尔维亚接壤的更广阔的多瑙河地区(约占领土的4.5%)。1995年11月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双方在代顿谈判期间(由美国和国际联络小组调解)商定了和平一体化进程。该协议于1995年11月12日在萨格勒布和埃尔杜特(Erdut)签署(关于东斯拉沃尼亚、巴拉尼亚和西斯里耶姆的基本协议;被称为埃尔杜特协议)。此后,联合国东斯拉沃尼亚过渡行政当局(UNTAES)成立,在克罗地亚当局和部分当地塞族人的合作下,于1998年1月将该地区重新融入克罗地亚国家和法律体系。同时,这是联合国在前南斯拉夫的第一个在规定期限内完成的任务。

从此,克罗地亚艰难的军事和政治考验时期(1991–1998年)结束了。在这段时期克罗地亚捍卫了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与克罗地亚的邻国,即南斯拉夫解体后形成的国家(斯洛文尼亚、波黑、黑山和塞尔维亚)在个别边界问题上仍然存在争端,但这并没有严重阻碍国家间和区域合作的逐步建立。最复杂的问题原来是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之间的海上边界。

1995年,部分塞尔维亚军队的指挥官在风暴行动后签署投降书。
1995年11月在代顿(美国)举行的和平谈判结束了在克罗地亚和波黑的战争。
2001年在布鲁塞尔签署了《稳定与结盟协议》,正式迈向加入欧盟的第一步;克罗地亚总理伊维查·拉昌(Ivica Račan)、外交部长托尼诺·皮楚拉(Tonino Picula)与欧盟委员会主席罗马诺·普罗迪(Romano Prodi)。

通往欧盟之路

自1991年宣布独立以来,克罗地亚的主要外交目标一直是拉近与欧洲共同体的距离并加入欧洲一体化进程。作为巴尔干边缘地区的中欧和地中海国家,鉴于其历史经历,克罗地亚认为属于西方是最自然的地缘政治选择。在南斯拉夫解体之前和卫国战争期间,欧共体成员最初鼓励区域谈判进程,然后为克罗地亚组织人道主义和财政援助并支持其独立(1992年1月)。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克罗地亚与欧共体(1993年改名为欧盟)之间的关系处于低水平。人们在南斯拉夫解体后地区普遍不稳定的背景下看待克罗地亚:它因在人权和少数民族权利的发展方面缺乏进展而受到批评,并被指控违反战争法。还因为据称与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合作不足而受到批评(1993年在克罗地亚的倡议下成立;2017年完成工作,其余案件由国际刑事法庭机制接管),所以加入欧盟的进程拖延了下来。

2003年在雅典提交加入欧盟的申请;克罗地亚总理伊维查·拉昌(Ivica Račan)和希腊总理科斯塔斯·西米蒂斯(Costas Simitis)。
2011年在布鲁塞尔签署加入欧盟条约。代表克罗地亚签署的是克罗地亚总理亚德兰卡·科索尔(Jadranka Kosor)和共和国总统伊沃·约西波维奇(Ivo Josipović)。
2012年3月9日,克罗地亚议会一致批准加入欧盟条约。

克罗地亚民主共同体的政治影响在弗拉尼奥·图季曼去世后减弱(1999年)。斯捷潘·梅西奇(Stjepan Mesić)在2000年的总统选举中获胜;2005年连任,任期至2010年。反对派在2000年大选后上台执政,其中左翼政府一直持续到2003年底,担任总理的是社会民主党主席伊维查·拉昌(Ivica Račan,在1990年代初期,领导克罗地亚共产主义者联盟改革为社会民主党)。随着2001年修宪,半总统制被废除;共和国总统的权力被削弱,议会和政府的作用得到加强。

2000年代初是战后民主化时期,加入欧盟和北约的活动更加密集。2000年5月,克罗地亚加入和平伙伴关系计划,进一步加强了与美国和北约的战略合作。

克罗地亚与欧盟关系取得进展的标志是2001年10月29日签署了《稳定与结盟协定》(2005年2月1日生效)。在克罗地亚议会所有政党就加入欧盟达成一致后,于2003年2月21日提交了入盟申请。

克罗地亚总理安德烈·普连科维奇(Andrej Plenković)于2018年2月在斯特拉斯堡欧洲议会发表的讲话。
在华盛顿加入北约。代表克罗地亚签署的是国家总理伊沃·萨纳德(Ivo Sanader)和共和国总统斯捷潘·梅西奇(Stjepan Mesić)。
2009年在萨格勒布举行的北约旗帜升旗仪式。在联合国维和部队撤离克罗地亚11年之后,克罗地亚就成为了世界上最大军事联盟的成员。

政府更迭后,整合工作的连续性得以维持。克罗地亚民主共同体在2003年和2007年的议会选举中再次获胜;总理是伊沃·萨纳德(Ivo Sanader,2003–2009年)和亚德兰卡·科索尔(Jadranka Kosor,2009–2011年)。社会民主党候选人伊沃·约西波维奇(Ivo Josipović)在2010年的总统选举中获胜。在2011年12月的议会选举中,由四个中左翼政党组成的联盟获胜,佐兰·米拉诺维奇(Zoran Milanović)成为总理(直到2016年,担任社会民主党主席)。

克罗地亚于2004年6月18日获得欧盟成员国候选国地位,入盟谈判于2005年10月3日开始。克罗地亚于2009年4月1日成为北约成员,实现了一项重要的外交目标。2011年6月底,加入欧盟的谈判正式结束,2011年12月9日,签署了《克罗地亚加入欧盟协议》(2013年7月1日生效)。在2012年1月22日举行的公民投票中,三分之二的投票者(66.27%)赞成加入。2011年底,为起诉1991–1995年在克罗地亚犯下的战争罪并监督难民的返回和他们权利的实现而成立的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在克罗地亚为期十五年的工作结束。作为欧盟的成员,克罗地亚政府有责任接受价值观和原则,并实施欧盟政治和经济稳定所依据的法律和程序。科琳达·格拉巴尔·基塔罗维奇(Kolinda Grabar-Kitarović),克罗地亚民主共同体的候选人,于2015年成为克罗地亚总统,而于2020年由社会民主党候选人佐兰·米拉诺维奇(Zoran Milanović)继任。自2016年执政以来,克罗地亚民主共同体在2015年、2016年和2020年的议会选举后组建了联合政府,并在议会中获得相对多数席位。安德烈·普连科维奇(Andrej Plenković)自2016年10月以来一直担任总理(自2016年7月起担任克罗地亚民主共同体领导人;2020年连任)。他已实现一些关键经济与政治目标,包括克罗地亚进入申根区(2023年1月1日)和欧元区(2023年1月1日)。经过多年的经济衰退,结构和财政改革、公共债务减少、预算盈余和更好地利用欧洲基金的资金有助于加强经济、增加投资、提高就业率和工资,从而使信贷状况恢复到投资水平。

外交

直到1990年代中期,克罗地亚外交一直以战争事件为特征。1992年获得国际承认并成为联合国成员,这使克罗地亚能够采取独立的外交政策。只有战后的情况才能使克罗地亚在国际上得到更强有力的肯定,北约(2009年)和欧盟(2013年)的成员资格证实了这一点。

参与欧洲–大西洋安全和经济一体化一直是克罗地亚的主要外交目标。在此背景下,与欧盟国家和美国的双边关系得以发展。与此同时,克罗地亚的外交政策包括双边和多边行动的其它方向,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许多国家间关系。克罗地亚已加入所有重要的国际组织和机构(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作为一个经历过戏剧性战争的国家,克罗地亚继续在联合国框架内为和平解决世界冲突做出贡献——2008–2009年,克罗地亚是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

1998年,克罗地亚总统弗拉尼奥·图季曼和美国国务卿马德琳·奥尔布赖特在萨格勒布。
2020年3月,克罗地亚总统佐兰·米拉诺维奇与北约秘书长延斯·斯托尔滕贝格在萨格勒布会面。
玛利亚·佩伊契诺维奇·布里奇(Marija Pejćinović Burić),2017–2019年副总理兼外交和欧洲事务部长,当时她当选欧洲委员会秘书长,成为该委员会成立以来的第二位女性秘书长。

卫国战争结束后,通过中欧自由贸易协定、东南欧稳定公约以及多瑙河国家的倡议(克罗地亚于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11月1日担任欧盟多瑙河地区战略主席国,并于2017年6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当人多瑙河委员会主席国)和地中海国家的倡议(2018年,克罗地亚担任中欧倡议国组织主席国)克罗地亚参与了区域合作和稳定进程。获得国际认可后,克罗地亚立即与大多数邻国建立外交关系(意大利、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和波黑)。1996年与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建交,2006年该国解体后与塞尔维亚和黑山建立外交关系。

克罗地亚和其它南斯拉夫解体后的国家参与区域政治稳定进程因历史原因(包括最近的战争)而变得更加复杂。这些问题在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的关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而另一方面,与黑山的关系中这些问题成功地克服。南斯拉夫时期的遗留问题包括个别边界争端、新成立国家之间复杂的产权关系、失踪人员和难民回国等问题。克罗地亚力求根据国际法并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解决这些问题。这种做法促进了克罗地亚加入欧盟。

2009年参加北约在阿富汗行动的克罗地亚士兵。
2019年5月,克罗地亚总理安德烈·普连科维奇和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在萨格勒布。
克罗地亚总理安德烈·普连科维奇和中国总理李克强于2019年4月在萨格勒布,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杜布罗夫尼克举行会议前夕。

自1999年以来,克罗地亚参加了世界各地的众多联合国、北约和欧盟维和行动和特派团,主要目的是维护安全和发展并支持法治。在联合国的三个特派团中,克罗地亚武装部队主要部署在黎巴嫩(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UNIFIL)、克什米尔(联合国印度和巴基斯坦观察组/UNMOGIP)和西撒哈拉(联合国西撒哈拉全民投票特派团/MINURSO)。从 2005年到2007年,克罗地亚将军德拉古廷·雷平茨(Dragutin Repinc)担任印巴克什米尔争议边界观察团的指挥官。克罗地亚士兵在北约的指挥下的国际部队:在科索沃(驻科部队/KFOR)、在立陶宛和波兰(加强前沿存在)和在伊拉克(北约特派团)。2003年至2020年,克罗地亚士兵部署在阿富汗,最初是作为国际安全援助部队(ISAF)的一部分,然后是坚决支持特派团。在欧盟特派团中,克罗地亚武装部队参加在利比亚(欧盟地中海海军,索菲亚行动)、非洲之角(欧盟地中海海军,索马里——亚特兰大行动)和地中海地区(欧盟地中海海军,伊瑞尼行动)的行动。